logologologologo
  • 思親首頁
  • 陵園福地
    • 恆福陵園
    • 安寧福園
  • 殯儀文化
    • 亞裔殯葬傳統
    • 各國殯葬文化
    • 殯葬禮儀文化
  • 殯儀服務
  • 思親用品
  • 殯葬百科
  • 臨終關懷
    • 臨終處理
    • 提前計劃
  • 購墓指南
  • 風水專欄
  • 我們的團隊
  • 聯繫我們
  • 思親首頁
  • 陵園福地
    • 恆福陵園
    • 安寧福園
  • 殯儀文化
    • 亞裔殯葬傳統
    • 各國殯葬文化
    • 殯葬禮儀文化
  • 殯儀服務
  • 思親用品
  • 殯葬百科
  • 臨終關懷
    • 臨終處理
    • 提前計劃
  • 購墓指南
  • 風水專欄
  • 我們的團隊
  • 聯繫我們

佛教殯葬禮儀流程

因果報應」與「六道輪迴」是佛教基本觀念。佛家認為人生無常,生死是自然之事。

人的死亡,只是另一輪迴的開始。若能破除虛妄我執,修證菩提,才能了生死,證得涅槃。

然而,凡夫俗子如何能斷滅煩惱惑業而悟道正果?因此淨土法門認為人在臨終前,若能以真信切願,持念「阿彌陀佛」名號,仰仗阿彌陀佛的本誓願力以橫出三界,縱有無數惡業,亦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基於此,今臺灣的佛教徒所以特別注重人在臨終時的處理。

1. 臨終助念

佛教認為,一切的生與死都是因緣。所以當親人臨終時,毋須哀傷痛哭。且在臨終時,神識將離開肉體,是很痛苦的。因此,在臨終時候應保持安靜,不哭泣或拉扯臨終者,讓臨終者無掛礙,平靜離開人世。佛教認為,人的死亡,是另一輪迴的開始,且是「隨念往生」。因此臨終當下的心念很重要,若是一心向佛,自是得以往生佛國靜土。助念就是幫助往生者堅定信念,在親人氣絕,神識尚未離去的8-12小時內,家屬應虔敬助念。

2. 遺體安置

親人過世後,親人在旁助念,並靜置8-12小時後,待遺體冰冷時再移至殯儀館或自宅廳堂安置(入殮或冰存)。佛教沒有陰間觀念,故無「燒魂轎」、「腳尾飯」或「腳尾燈」,也不誦「腳尾經」。

3. 豎靈

「豎靈」即為死者設立靈位。佛教雖不認為人死後有「三魂七魄」或須以「招魂幡」招其亡 魂。但對於中國傳統喪葬觀念,仍以「世間法」來看待,並為亡者立一「魂帛」(牌位、靈位)。 唯佛教不認同陰間一事,因此沒有燒銀紙情形,也無早晚拜飯,而僅以鮮花素果供奉。

4. 做七與法會

佛教認為人死後的靈識是在「中陰身」階段,會在七七四十九天內轉世輪迴。因此在中國傳 統佛教葬儀裡,「做七」和「法會」是大事,都是幫助亡者消業積德。唯現今「助念」做法興盛,認為「助念」就是法會佛事,毋須再設壇舉辦法會。因此大都是在守喪期間,早晚誦經。或延請法師引領誦念佛經,而不一定要舉行「做七」或「法會」。

5. 入殮

佛教雖認為人死後的遺體只是「臭皮囊」,但是仍是以恭敬心對待。遺體在沐浴、更衣、化妝後移置棺木入殮,但沒有五層或七層壽衣問題。棺內也不放一般傳統的「隨身庫」或「過山褲」等棺內物品。

6. 出殯與告別式

佛教在遺體出殯前仍舉行的奠祭儀式,與傳統喪禮相同,先由子孫,後按與死者親疏關係之宗親、姻親先後奠祭,是為家祭(奠)。家祭(奠)後由死者朋友、賓客拈香弔祭,是為公祭(奠)。

7. 火化 安葬 晉塔

火葬習俗是佛教傳入中土,並於宋代普遍被民眾接受。其後雖有減少,但今日在臺灣已有近九成的民眾死亡後,遺體是採用火化。火葬則是在火化場火化;土葬則在墓地掩埋。今人大都行火葬。遺體火化後骨灰以罈貯存,陳放於靈骨塔。

8. 安靈

佛教認為人死後49天內即轉世輪迴,因此毋須有「安靈」祭拜做法。唯對於中國傳統喪葬禮俗的安靈,以及家屬與亡者的情感寄託,而仍有與傳統喪禮相同的安靈與祭祀做法。

9. 百日  對年  三年  – 合爐

佛教把傳統的「百日」、「對年」、「三年」和「合爐」做法,認為只是親人死亡的重要日期,仍 是與傳統喪禮相同,有祭祀和誦經儀式。

10. 慎終追遠

每年清明節、忌日掃墓祭拜、追悼。

Previous Post傳統殯葬禮儀——成服
Next Post道教殯葬禮儀流程
1 Comment
  • 陳莉莉 October 16, 2024 Reply

    很有知識性

Leave a comment

Leave a Reply to 陳莉莉 Cancel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友情链接: 萬壽殯儀館    百齡堂儀館
咨詢電話:
201-676-8888
  • 思親首頁
  • 陵園福地
  • 殯儀文化
  • 殯儀服務
  • 思親用品
  • 臨終關懷
  • 殯葬百科
  • 購墓指南
  • 風水專欄
  • 聯繫我們

© Copyright Asian Memorial Info. | All Rights Reserved